扎根一线三十载 以技立身促产改
淮南市通霸蓄电池有限公司技术员 毛玉生
我叫毛玉生,是淮南市通霸蓄电池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技术员。从刚进公司时跟着师傅学配铅膏的毛头小子,到现在带领团队啃下一个个技术硬骨头的技术总工,这三十年,我干的就一件事——把铅酸蓄电池的技术做精、把防爆电源的安全做扎实。而这一路摸爬滚打,恰恰踩准了产业改革的鼓点,跟着企业一起从作坊式小厂成长为行业排头兵。
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入行时,咱国内煤矿用的防爆电源,核心技术攥在外国人手里。人家的设备卖得死贵,坏了要请洋专家来修,光差旅费就够咱买好几套配件,矿区井下电源出了故障,停产一天损失数万,可洋专家得等一周才能到。当时我就憋着一股劲:凭啥咱中国人搞不出自己的好东西?
产业要升级,技术得自主,这是产改给咱工人指的明路。那时候公司提出要搞自主研发,我第一个报名。没有实验室,咱就把仓库隔出一块当试验场;缺先进设备,咱就土法上马,用保温桶做简易高低温试验箱;看不懂外文标准,就抱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啃。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攻关煤矿救生硐室电源,要求在-30℃到60℃的环境下稳定工作72小时,光是测试电池低温性能,我和徒弟们就在零下几十度的冷库守了整整半个月,每天盯着仪表记录数据,冻得手都握不住笔。最终,我们硬是靠自己的琢磨,拿出了国内首套专用电源系统,还拿下了两项发明专利,把进口设备的价格拉下了一半多。
产改不只是搞技术,更要改思路。以前咱工人干活凭经验,现在得靠标准。我牵头重新制定了产品设计、工艺控制的技术规范,光质量检验标准就写了厚厚三大本。有个老伙计不理解,说“咱干了一辈子电池,还能不知道好坏?”我就带他看数据:以前产品合格率95%,按新标准生产后提到了99.9%,光废品损失就省了上百万。现在车间里,每个工位都贴着操作规范,每道工序都有数据记录,连拧螺丝的力道都有标准,这就是产改带来的变化——让手艺变成标准,让经验变成制度。
产业要高质量发展,得靠“产学研”这股合力。这几年,我们跟浙江工业大学、淮北师范大学搭起了合作桥。高校的教授带来新材料配方,咱工人在车间里反复试验怎么量产;学生们有新思路,咱就带着他们在生产线上验证。前几年开发的粉尘防爆电源,就是教授们提出的密封理论,加上老工人琢磨的连线工艺,最终防护等级达到IP65,还拿了专利。现在公司年产值从千万做到了上亿,靠的就是这“脑力+体力”的产改新路子。
更让我自豪的是,产改让咱工人队伍越来越强。我带过的徒弟里,有3个成了技术骨干,2个当上了车间主任。咱搞了“师徒结对”,老工人把绝活亮出来,年轻人把新想法带进来。
三十年过去了,我从学徒变成了“蔡楚工匠”,公司从追着别人跑到成了行业标准制定者。这让我明白,产改不是喊口号,是咱工人用手艺、用创新、用担当干出来的。下一步,我打算带着团队搞储能新材料,还要把生产线改得更环保。只要咱工人守住匠心、敢闯敢试,就没有攻克不了的技术,没有干不上去的产业。这产改的路,咱还要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走下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