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一线勇担当 产改潮中显作为
安徽廖氏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连翔
2010年的那个夏天,1988年出生的我带着一身青涩走进工厂大门,高中学历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“把活儿干好。”如今15年过去,当年的年轻小伙已成为安徽廖氏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成型车间的“主心骨”。从普通工人到公司车间主任,我想我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缩影。
一、以学促干,在产改中夯实成长根基
“学习让企业更有竞争力”,这句挂在我办公室墙上的话,是我工作中始终践行的信条。产改以来,公司大力倡导“学习型班组”建设,我敏锐地抓住机遇,把自我提升与车间发展紧密结合。刚当车间主任时,面对复杂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参数,高中学历的我一度感到压力。但我从不退缩,白天泡在生产现场向老工人请教,晚上抱着专业书籍啃到深夜,硬是用3个月时间吃透了车间所有设备的操作规程。
为跟上行业技术革新步伐,我主动报名参加公司组织的技能培训班,从玻璃成型工艺到自动化控制技术,从安全生产规范到现代企业管理,我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。每次培训归来,我都会把学到的内容整理成笔记,结合车间实际情况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,分发给班组职工。在我的带动下,成型车间形成了“人人爱学习、个个钻技术”的浓厚氛围,先后有20余名职工技术得到提升,车间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0%。产改强调“技高者多得”,公司建立了技能与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,现在车间里谁技术好、贡献大,工资条上看得明明白白,大家学技术、练本领的劲头更足了。
二、创新突破,在产改中激活生产动能
产改的核心是释放产业工人的创新活力。我深知“守旧就是退步”,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车间工作的突出位置。成型车间的玻璃退火工序长期存在能耗高、效率低的问题,我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我带领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,连续一个月蹲守在退火炉旁,记录温度变化、调整设备参数,反复试验十余次,终于摸索出“梯度控温法”。
在公司推动“产学研”合作的背景下,我主动对接技术部门,带领班组职工参与多项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的研发。玻璃成型模具的使用寿命一直是行业难题,我结合多年操作经验,提出优化方案,经过反复打磨试验,成功将模具使用寿命延长,为公司节约了不少成本。
三、担当作为,在产改中凝聚团队力量
产改不仅改出了效率,更改出了凝聚力。作为一线车间主任,我始终把“团结工友、共促发展”作为工作准则。我常说:“车间就像一个大家庭,只有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才能把活儿干漂亮。”在车间管理中,我坚持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原则,涉及职工利益的事一律公示,让大家看得明白、心里踏实。
安全生产是车间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我带头学习安全知识,在车间推行“每日安全五分钟”制度,利用班前会讲解安全案例、演示应急操作。遇到新职工入职,我亲自带着熟悉设备,手把手教操作技巧,直到对方完全掌握才放心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成型车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,被公司评为“安全示范车间”。
四、初心不改,在产改中书写奋斗华章
产改让产业工人有了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,说起未来我们充满期待。从普通工人到一线车间主任,我的身份在变,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始终未变。在安徽廖氏玻璃科技有限公司,像我这样的产业工人还有很多。我们在产改的浪潮中,凭借技能立身、靠实干出彩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,也在为企业发展、社会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。